综合新闻
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-> 综合新闻 -> 正文

    “大白楼”,一栋有故事的建筑

    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3-09-15

    盘点校园里的历史建筑(一)

    机械楼,位于佳木斯大学第一学区A院内,该建筑由苏联援建,于1957年落成,最初为佳木斯农业机械化学校校址,该校成立不久后被合并到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。1958年,为适应开发北大荒急需工业技术人才的需要,当时的合江地委和佳木斯市委成立佳木斯工学院。1959年,佳木斯工学院搬迁到现址。由于楼外墙通体为白色,因此,人们也习惯把这栋楼称为“大白楼”。

    此后,这栋建筑历经佳木斯工业学校、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学校、黑龙江新曙光拖拉机制造厂、佳木斯农机学院、佳木斯工学院(恢复原名)、佳木斯大学等各个时期,始终是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。1999年,该建筑成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学楼。从1957到2023,时空几多变迁,这栋“大白楼”见证了祖国北疆高等教育从开发建设北大荒到改革开放,再到新时期高教改革的全过程。

    20世纪70年代旧照

    20世纪80年代旧照

    该栋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,为典型的苏式风格,整体浑厚大气、立面雕琢精美,极具特色,建成后是当时佳木斯市的最高建筑。目前也是佳木斯市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、功能完备的苏式风格建筑。

    如今,走近这栋建筑,依然能感受到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精美的建筑艺术。其实,这里还有很多故事……

    大白楼赞

    大白楼啊!

    你是不朽的丰碑。

    历经风风雨雨,

    岁月沧桑。

    你象株不老的青松,

    巍然屹立在西南岗上。

    你是农机制造人才的摇篮,

    培育出万千莘莘学子,

    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、五湖四海。

    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增光、添彩。

    我爱你啊!大白楼!

    六十年代初的白楼

    当时的佳木斯市,大白楼是最高的建筑,高高地耸立在西南岗上。学校四周是铁丝网,野草丛生,大楼正前方不远是一条土路,低洼不平,雨大时,泥泞不堪。

    路过土路就是校农场田地,西南角是我校低矮的家属小房。北面是打靶场和炼铁厂,东面是通往四丰山的土路,东南角是当时的和平大队,西侧是拉拉屯朝鲜族人稻田地。

    老师及同学们去市内邮信,取款,理发、洗澡,便从楼东北角铁丝网豁口处斜穿出入。

    同舟共济共渡难关

    六十年代初是我国最艰苦的年代,内忧外患,学校的生活十分的艰苦。每月每人十元的助学金,九元做伙食费,一元做医疗费。最难的时候,每天早饭是用盘子盛着的三两大麦米和甜菜渣子的窝窝头,晚饭仍然是三两大麦米和甜菜叶子稀粥。

    为了渡过难关,国家提出“低标准瓜菜代”的号召,我们曾吃过草碳、桦树叶子混做的窝头,“增量法”做的烂如泥的大米饭。

    为了填饱肚子,有的同学偷摘老师小片荒地的西葫芦,挖土豆,蘸着酱油生吃,吃得满身浮肿。

    每当上午上第四节课时,总企盼着早点下课。下课铃声一响,整个楼里就响起咚咚的跑步声,学生们都忙着冲向食堂(饿啊,真饿啊)。中午两个小馒头,舍不得吃掉,到开水房,用开水一遍又一遍地泡着,为的是撑饱肚子。

    每当寒暑假返校,同学们从家里带回用玉米面炒的炒面,用洗脸盆盛着到水房用开水冲着吃。同学们很团结,首先吃掉的是家住在黑龙江农场用白面炒的炒面,端到水房,用树棍搅着冲成稀糊,到宿舍,大伙就象饿狼一样,一会儿就抢得精光。

    刻苦学习蔚然成风

    艰苦的生活没有影响我们的求知欲望。当年,学习也是十分艰苦的,物资极度的缺乏。作业本,笔记本都很难买到,机械制图的图纸用佳木斯造纸厂生产的黄色绝缘纸代替,制图用原始的制图工具,圆规、三角板、丁字尺。课程设计计算数据,用手拉计算尺。同学们没有被困难吓倒,知难而上。

    在学习俄语时,要花费时间去背单词,记得霍乃娟同学背单词累晕倒在楼梯上,董淑卿同学在晚上就寝闭灯后,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默默地背单词。每当周日,同学们在教室里,一丝不苟地做课后作业,复习各科功课。

    教学中充分发挥民主,在上田保林老师的《夹具设计》、姜乃厚老师《公差与配合》的课程时,同学们提出疑难问题,课堂上共同探讨,争论不休,直到最后达成共识。

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有付出,就有收获。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,刘文锋、曹玉文两位同学以全部科目全五分的成绩结束了四年的学业。

    南山下来的

    一九六一年冬天,同学们在佳木斯农机厂实习金属工艺。那时候,同学们穿着一身厚厚的粗布工作服,每天排着整齐的队伍上下班,实习中和老师傅们和睦相处,虚心向师傅们学习。

    早晨上班前就把师傅们用的工具摆得整整齐齐,下班把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。

    同学们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师傅们,在实习铸造工艺时,一位朝鲜族老师手艺精湛,手把手教我们拔模修模。

    工厂人很多,在食堂就餐时要排队,同学们都要等工人师傅们排完队后再排队就餐。

    严明的纪律,刻苦钻研的精神给工厂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一位老师傅问这帮孩子是哪来的,另一个师傅说:“这是南山下来的”。

    老八路精神再现

    一九六一年的九月下旬,佳木斯市政府的一声指令,要求全市全力支持秋收。

    我校在民兵营长奕福荣的带领下,乘坐闷罐车前往桦川县闫家公社。我们被分到距闫家公社十里开外的偏僻的小山村达连泡大队。同学们住在社员家。

    清晨,一声钟响,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同社员们一起上工。学校要求同学们做到“三大纪律,八项注意”,提出“庭院光,水满缸,一捆柴”的口号,住在社员家的我们每天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,水缸挑得满满的,下工后每人割回一捆柴。

    达连泡地处高寒山区,晚上庄稼上满厚厚的一层霜,女同学们赤手扒苞米,冻得手通红,男同学们挥镰收割,也冻得双手发麻,黄豆荚扎手钻心的疼。我们以不怕苦的顽强毅力帮助生产队提前七天完成了秋收工作。

    严格的纪律、忘我的劳动、不怕苦的精神,深深地感动了社员。在物资紧缺的条件下,为感谢大家的辛劳,中秋节,大队发给每个同学两块月饼,这在当时是最好的美味食物了。


    (宣传部 井军伟)